环保企业的战略转向:从更多到更好|青山
客观来讲,今天的市场已经容不得我们再指望政策利好或偶然机遇,每一步都必须依靠企业自身内功的沉淀与积累。存量市场里的竞争没有侥幸,企业真正的较量在于谁更懂取舍,谁更敢于在看准的方向上持续加注,谁又能在浮躁中沉得住气。
栏目|趋势洞察 作者|青山研究院 视觉|山上小青
过去几年,环保圈的大型论坛和峰会明显减少了许多。
北京一家头部水务集团的董事长在一次线下闭门会上感慨,以前市场顺风顺水时,行业内的企业家热衷于登台演讲,“只要公司还在增长,说什么都是对的。”
然而近两年,行业整体进入下行周期,很多人开始回避公开的高调发声。曾经广受推崇的方法论,回头再看,却显得苍白无力,很多成功不过是顺应时代潮流。
到底发生了什么?
过去十年,环保企业习惯了依靠政策风口实现野蛮生长,从污水处理到垃圾焚烧,再到危废治理,赛道一轮接一轮地爆发,每个细分市场都曾上演过群雄逐鹿的场面。
然而,当政策红利逐步退潮、市场从增量转入存量,行业增速放缓,许多企业才意识到,过往的扩张节奏未必匹配自身的经营基础。
“曾经日子过得太容易了,以至于我们忘记了基本功。”一位江苏某环境治理企业的创始人,在青山研究院的调研访谈中直言不讳,“大口吃肉”的日子已经过去,今天企业家最难受的是,不得不重新学会“细嚼慢咽”。
环保行业的下半场,到底该如何重构增长引擎?
十四五以来,青山研究院过深入调研500余家环保企业,从水务到固废,从国企到民营,发现企业的破局之道虽然各有差异,但如果我们往内核去看,大多绕不开三个维度:降本、聚焦、提效。
先说降本。在过去增量时代,环保企业拼命追求订单和市场份额,对成本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然而,如今“省下的每分钱都是利润”。一家在华东经营十多年工业污水处理的民营企业告诉青山研究院,最近两年,他们把运营成本细化到每台泵的电耗、每吨药剂的用量,这让他们在市场寒冬中有了更足的生存底气,甚至盈利能力比过去更强了。
企业创始人坦言:“以前觉得精细化管理是锦上添花,现在才明白这是企业生存的必备能力。”
再说聚焦。以前市场一片红火,企业习惯于广撒网、多布局,总觉得机会多多益善。
然而,当水位下降时,那些布局宽而浅的企业首先触礁,反而是那些扎进细分领域深耕多年、在单一赛道做出竞争壁垒的公司,日子反倒更稳健。
山东一家专注膜技术的企业坦言,他们之前也曾试图多元化扩张,但亏了不少钱后终于醒悟:只有做深、做专,才能摆脱价格战,构筑真正属于自己的城池。
“聚焦不只是战略选择,更是一种自律,”他们这样说。
最后谈提效。这个时代,谁的效率更高,谁就能活得更久。
效率意味着运营管理的效率,更意味着决策机制的灵活性与组织架构的敏捷性。
过去一年,表现最好的环保公司,往往不是那些规模最大的企业,而是那些在组织内部主动去繁从简,大胆裁撤无效环节、提升决策速度的公司。
“在别人还在犹豫的时候,我们的决策已经落地了。”江苏一家工业废水治理企业的创始人,在青山研究院的访谈中透露了他们提效背后的逻辑。
降本、聚焦、提效,说起来并不复杂,但真正考验的是企业家的管理智慧和战略眼光。
说到底,环保企业未来竞争的本质,不再是谁能抢到最多的项目,而是谁能最早认清一个真相:真正的护城河从来都不是市场恩赐的,而是企业自己内生出来的。
今天的市场已经容不得再指望政策利好或偶然机遇,每一步都必须依靠企业自身内功的沉淀与积累。
存量市场里的竞争没有侥幸,企业真正的较量在于谁更懂取舍,谁更敢于在看准的方向上持续加注,谁又能在浮躁中沉得住气。
环保行业下半场的主角,永远不是跑得最快的企业,而是那些在行业寒冬里就已默默蓄势、能熬过漫长周期的“长跑型选手”。
比拼速度更重要的是方向,比拼冲刺更关键的是耐力。
真正能穿越周期的企业,往往不是外表华丽,而是在不被注意的角落,早已生根、悄然强大的那一群。
原文标题 : 环保企业的战略转向:从更多到更好|青山

最新活动更多
-
线上直播预约直播>> 西门子可扩展数字孪生加速储能系统研发创新
-
限时免费立即下载>> 零碳智造·2025工商业光储发展蓝皮书
-
精彩回顾立即查看>> 2025WAIE-光伏储能应用大会暨展览会
-
精彩回顾立即查看>> OFweek 2025工商业光储招商会
-
精彩回顾立即查看>> OFweek 2025(第十六届)太阳能光伏产业大会
-
精彩回顾立即查看>> 2025锂电市场格局及未来研判蓝皮书
发表评论
登录
手机
验证码
手机/邮箱/用户名
密码
立即登录即可访问所有OFweek服务
还不是会员?免费注册
忘记密码其他方式
请输入评论内容...
请输入评论/评论长度6~500个字
暂无评论
暂无评论